首页 > 实验动态 > 前后呼应法
2014
09-10

前后呼应法

前后呼应法

主线教学的常用方法之六

       前后呼应法是指前面的教学点有伏笔,后面的教学点有回应,前后教学点之间形成内在的呼应关系。许多文章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会有回应;后面提到的,前面会有铺垫,这种呼应的写法能使文章浑然一体。如果将这种文本前后之间的呼应关系转化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也可以使教学活动左挂右连,首尾相结,形成意脉相承的教学链。这里的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其实就是利用整体把握视点的贯穿性、渗透性和聚焦性,凸显和强化前后教学点之间的关联点,使教学活动融为一体。

前后呼应法的关键在于,教师不仅要发现文本外在的呼应关系,还要把握文本内在的前后逻辑,并设法将此转化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前后教学点的异同,领会作者谋篇布局的智慧。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课文以“我”的见闻为明线,以明明的言行为暗线,如果以“‘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何而变?”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可以有效地将文本的明暗线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先理清“我”的心情变化: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接着,着重以“为何而变?”引导学生画出并品读相应的明明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在比较明明前后言行中,体悟明明言行的前后变化与“我”心情变化的呼应关系,有效地将“我”内心情感变化与明明对“我”的感染和影响联系起来,从中悟得“番茄太阳”前后阶段的不同含义,理解“番茄太阳”意义演变的前因后果,以及双线并进的写作思路。

前后呼应法的优点是,注重铺垫后面的教学点,适时回应前面的教学点,强化前后教学点的彼此互动,有利于学生展开比较性阅读,体察文本的前后关联,增进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新鲜感和探究欲,产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喜悦感,悟到文本的内在逻辑和写作思路。

前后呼应法的注意点是,呼应不是前后的简单回应,而是后对前的适度递升。前面重渗透,后续重提升,后续的教学点在回应前面教学点中,应力求使前后教学点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结构美和感染力。同时,呼应既是文本的一种写作手法,也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达方法,应力求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最后编辑:
作者:郑春
郑春
扬州市第一期英才培养对象,主线教学的提出者、倡导者、实践者,执教的体现主线教学的阅读课多次在全国、省级各类赛课中荣获一等奖,先后主持了5个省级教研或科研课题,在省级以上专业报刊发表教学论文近百篇。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