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 > 小学语文名师经验 > 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育部举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培训会上的讲话(三)
2019
10-07

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育部举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培训会上的讲话(三)

教材没有刻意去规定哪个设计或者习题就是“完成”所谓“人文性”的,“人文性”应当很自然地弥漫到各个教学环节,也就是“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是语文的,是通过自然熏陶,能紧密贴近学生的情思的,教学时不必刻意拔高,或者处处贴标签。我看到有些老师备课时把所谓“思想教育”一条一条列出,教学中也常常照搬某些成人社会的“大词”和“套话”,似乎这就很“人文”了,其实未能关照儿童认知的特点,也未能发挥语文课熏陶感染的功能,难于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使用,应当注意克服这种偏向,要“立德树人”,但这是“润物无声”的教育,别弄得“教化”味太浓。举个例子,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首页引用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主题不那么明显,如果结合课文,包括“钱塘观潮”、洱海“走月亮”、“月夜繁星”等内容,可以将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理解为“人与自然”。不过,对四年级小学生来说,我们不一定非得从“人与自然”这样哲学的高度去归纳主题,而应当考虑到儿童认知的合适角度。其中布置“口语交际”练习,有这样一句话提示:“和大自然接触,让人们心旷神怡。”我看,这就可以作为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在这个单元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去体会这一点,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就有了人文性,也就是在做“立德树人”的教育了。当然,教材的习题中还提示了这么一句,“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想突出主题,不过这有点拔高了。课文本身很难提炼出这个意思,还不如就扣住“和大自然接触”,启发孩子们的想象与感受。

最后编辑:
作者:郑春
郑春
扬州市第一期英才培养对象,主线教学的提出者、倡导者、实践者,执教的体现主线教学的阅读课多次在全国、省级各类赛课中荣获一等奖,先后主持了5个省级教研或科研课题,在省级以上专业报刊发表教学论文近百篇。

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育部举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培训会上的讲话(三)》有 2 条评论

  1. 匿名 说:

    再次学习了,确实不错,很受益!特别是对新教材出台的一些背景介绍,让我们豁然开朗!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