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 顶
置 顶
视频: 主线教学研讨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主线教学提出者郑春) 3432 VIEW 2014-07-18
2020
12-03
12-03
王崧舟: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下)(十一) 11 VIEW
做完了这些,我们带着孩子引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带着你对妈妈的思念,一群大雁往南飞。读这句话: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时的大雁已经不再纯粹是自然的大雁,这时的大雁跟孩子的心情跟孩子对妈妈的思念连在了一起,大雁成为了文化的大雁,成了情感的大雁,成了心灵的大雁。孩子们,带着你对妈妈的牵挂,看——“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带着你对妈妈.... Read More >
2020
11-30
11-30
雁栖沙洲江自阔,冬来香山胜春华——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郑春工作室走进苏州张家港市世茂小学义务送教 9 VIEW
伴随丝丝寒意,怀揣似火热情。2020年11月27日,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郑春工作室走进苏州张家港市世茂小学,开展“基于‘双线’的自然生长语文课堂”研讨暨名师团队义务教活动。张家港市教师发展中心,张家港市语文教研员陈静主任、张家港市白鹿小学祁仁东校长、常州市武进湖塘桥实验小学杨丽副校长、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胡城华副校长、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郑春工作室以及张家港市白鹿联盟、暨阳联盟的教师代表参.... Read More >
2020
11-30
11-30
雁栖沙洲江自阔,冬来香山胜春华——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郑春工作室走进苏州张家港市世茂小学义务送教 13 VIEW
2020
11-27
11-27
王崧舟: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下)(十) 3 VIEW
他们相信童话当中出现的人和事物都是真的,所以跟他们讲,信鸽可以传信,大雁可以传信,他们同样信。大雁传书这是一种文化渗透,是一种文化唤醒。你带了一个信箱,前面是大雁的形状,让孩子们把自己写的投到信箱里边去,告诉孩子大雁可以把你们写给妈妈的信寄到妈妈那里去。这个情境创设实现了之后,于是,信跟大雁之间有了联系,与孩子的生活有了联系,信和孩子的妈妈之间建立了联系。一点都不难,因为这本来就是孩子的生活,.... Read More >
2020
11-27
11-27
王崧舟: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下)(九) 5 VIEW
然后可以继续跟学生说,现在妈妈出差在外地,你说的这些话妈妈听不到,但是妈妈很想知道怎么办?咱们不打电话,不发微信,咱们能不能给妈妈写一封信?这封信不是正儿八经地写,不需要强调书信的格式。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替代,可以用图画替代。因为我们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信。“妈妈,我想你了。”“妈妈,我在家里挺好的”……把这些写下来。信写好了,要请人来寄信?不能叫快递小哥寄信,要告诉孩子们,有一种鸽子会寄信.... Read More >
2020
11-23
11-23
王崧舟: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下)(八) 5 VIEW
孩子有生活有情感,我们就从孩子的生活、情感入手,引导他们迈向文化和经典。其实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不是想不到,而是不敢想。是语文老师和我们成年人的思维偏见、思维成见束缚了我们的想象力,束缚了我们的创造力。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设计来试一试。比如,我们教到这里:“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我们寻找孩子的生活,他有妈妈。妈妈会出差,有的时候在外面好几天.... Read More >
2020
11-23
11-23
王崧舟: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下)(七) 12 VIEW
但是有人说,如果是高年级的孩子,说不定我还可以讲一讲,他们可以理解,但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刚入学不久,还没认识几个字,就要跟他们讲这么深的文化内涵和意蕴,这不是明显的拔高了吗?这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吗?其实不然,我们刚才看的哪个视频,李尚容才六岁,两位主持人冒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么难《易经》。五六岁的孩子就在读了,读得懂吗?孩子的妈妈叶老师说:“不是的,那时候的孩子没有这样的难易概念。”这是一个方.... Read More >
2020
11-20
11-20
王崧舟: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下)(六) 5 VIEW
传说当中大雁可以传书,然而没有办法替我传书。所以这里出现的大雁的意象,跟我们古代的传说鸿雁传书密切相关,这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比如范仲淹的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士们,戍守边关,思念家乡。而这份思念之情,通过南去的大雁来寄托。这也是一种文化意象。所以,我们《秋天》当中写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只是在写景,但是如果我们把它.... Read More >
2020
11-20
11-20
王崧舟: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下)(五) 19 VIEW
即便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天上并没有大雁飞过,但是在文学创作当中,也是要把它写出来的。因为北雁南飞,是一种文化意象。它承载着相思离愁之苦,这就是文化。比如陆游的诗,“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想象当中,战场是如此的惨烈。这样的战场。用怎样的意象来表达呢?用大雁。这是文化。用大雁这种意象来表达雄浑悲壮的战争战斗场面。又比如晏殊的词,“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是的,闺阁之人思念远在他乡的.... Read More >
2020
11-16
11-16
王崧舟: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下)(四) 18 VIEW
“北雁南归”“北雁南飞”,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一种经常出现的,被诗人词人经常使用的文学意象,文化意象。我们去找一找就会发现这个意象出现的频率其实挺高的。比如,元朝戏剧大家王实甫写的《西厢记》当中的“长亭送别”,里面就有这样的小令。“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张生和莺莺分别——生离死别,当然是惆怅、是伤感的。这样的情绪,要借助怎样的环境、怎样的景物来渲染呢?.... Read More >